儿童导医导诊门诊预约:962099儿童急救120拨打电话:962099 服务投诉、出院后随访:962099
7岁栋栋(化名)出生后就是“小黄人”,因为反复溶血性贫血而需要接受定期输血,直到最近通过手术治疗才算完全摆脱麻烦……说起孩子的经历,妈妈李女士心里满怀内疚,因为孩子的疾病遗传于她。这个叫做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疾病究竟有啥危害、又该如何应对?徐州市儿童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孙邡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答。
关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,很多人表示很陌生,而孙邡却说,这种病不算罕见。据了解,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,多数患者都存在家族史,新发病患者的后代中约一半将仍患该病;当然,临床上有时也会遇到没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,这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。
孙邡医生解释到,人体正常的红细胞是双凹形,呈圆饼状,有一定的变形能力;而患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人,其红细胞膜结构先天异常,往往会导致红细胞呈球形,体积偏大、质地偏脆,所以在通过脾脏时会遭到挤压、破坏,从而导致了溶血性贫血、黄疸等临床症状的出现。此外,在这种细胞受损的反复刺激下,脾脏会越来越大,反过来又会加重红细胞破坏,形成一种恶性循环,因此,临床一般会通过切除脾脏来改善症状。
“对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,一旦切除了脾脏,虽然不能解除红细胞形态的异常,但能够延长红细胞寿命,减少溶血,明显改善贫血症状。另外,如果仅仅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,球形红细胞携带氧气的功能依然存在,对日常生活影响不会很大。因此,切除脾脏是解决问题的最优办法。”孙邡如是说。
“由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来说创伤大,不利于快速康复,所以我们科室开展了腹腔镜下脾切除术。”孙邡说,现在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,只需要通过3-4个5毫米左右的小切口,将手术器材探进去,进行脾切除。这种术式创伤小、恢复快,还不会在腹部留有疤痕,受到了广大患儿家长的好评。
孙邡称,一旦确诊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后,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应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检查来了解脾脏体积变化。若出现溶血严重或出现溶血危象时,应及时输血。需要强调的是,目前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仍是脾切除,术后黄疸消失,贫血纠正,不会再发生溶血。但由于切脾的并发症较多,建议手术时机尽可能延迟至5岁以上。
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1130号